驻村札记:阿克吐别克村的初遇,是奋斗写给时光的诗
——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阿克吐别克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宋梅2025年3月,春风刚拂过阿勒泰的雪原,我便肩负着组织的嘱托,踏上了前往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阿克吐别克村的道路。作为新任驻村第一书记,行李箱里塞满的不仅是换洗衣物,更有连日整理的村情资料——从村民户数到草场面积,从村干部履历到产业项目台账,都做到心中有数。将近2个小时的车程,看似近,却又走着远,我的心随着路上的颠簸上下起伏,既憧憬又忐忑。
从“水土不服”到“扎根沃土”的蜕变
到村的第一天,阳光格外刺眼,可语言障碍像一道无形的冰墙,瞬间冻结了我的热情。第一次跟着村干部入户时,哈萨克族大叔别肯·黑那亚提用急促的语调倾诉着草场纠纷的往事,他粗糙的手掌反复拍着炕桌,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般蔓延。村干部帕丽达·拉提甫在一旁费力地挤出只言片语,我攥着的笔记本已被手汗洇湿——那些盘根错节的历史遗留问题,哪里是刚到任的我能轻易作答的?只能含糊地说着:“回去了解情况后再解释答复”,却清晰看见大叔眼里的光一点点黯淡下去,他长叹一声,转身便去喂牛。
那声叹息像块石头砸在我心上,让我真切明白,基层不是办公室里的报表,更不是一次简单的入户,唯有把身子俯得再低些,把脚步踩得再实些。接下来在不知不觉的时光里,我也慢慢把自己的心稳稳种进了这片土地。
从机关干部到驻村干部的转变,比想象中更艰难。每天清晨,村委会的铁门还没完全推开,村民的诉求就像潮水般涌来:“书记,我家医保缴费失败了”“村里的垃圾箱着火了”“转场的路被冲垮了”……小到调解邻里口角,大到落实惠民政策,千头万绪的事务让我常常在深夜的台灯下对着笔记本发呆。直到看见村党支部书记多斯特克.那扎尔汉总能在纷乱中精准抓住症结——他劝架时会先递上一碗热茶,讲政策时会蹲在草场边比画,就连迎接检查也总能带着泥土气的智慧化解难题。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这些看似平凡的村干部,胸中都装着一片赤诚的乡土情怀,村干部们处理各种群众矛盾的方法和迎接各类指导检查的从容,使我对这些最基层的村干部多了一份尊重和包容,对他们能够掌握村上这么多人情世故、处理这么多复杂的矛盾纠纷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以专业促信任,以真心换真情
信任的种子,往往在不经意间萌芽。那天负责记录的村干部阿依江·努尔巴合提找我咨询如何让“四议两公开”记录更为规范,“来,咱们这样改。”我搬了把椅子坐在他身边,从会议要素到表决程序,一笔一画地示范记录规范,连签字的位置都细心标注。在我详细讲解、逐一示范中,她掌握了记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重点,真诚沟通,拉近距离。此后,我从主题党日方案、集中整治台账以及公文写作、“三资”清理、更换村级公示牌、完善村规民约等方面逐渐打开局面,与村干部从基层党建到村级事务管理,大家共同研判、一起探讨,距离感逐渐消失,彼此的信任感逐步建立。我忽然发现,曾经的隔阂早已在这些细碎的瞬间悄然消融。
真正让心贴得更近的,是那个惊心动魄的午后。手机突然炸响,村干部达吾列开来得·巴合提别克带着焦急的声音:“老彭家着火了!”,心里一紧,我抓起外套就往外冲,一边跑一边拨打119,那一刻灌进喉咙的风都是生疼的。火焰燎得人皮肤发烫,汗水混着烟灰淌进眼睛,却没人肯后退半步。消防车呼啸而至,通过村民、村干部自救加上消防员扑救,火势很快被控制。看着余烬和一旁惊魂未定的老彭,悬着的心才放下,“多亏你们来得快!”老彭紧握我们的手说道,“不然这点家当就全没了,谢谢!”听着朴实的感谢,看着大家沾满烟灰汗水的笑脸,突然觉得那些奔波的日日夜夜,都化作了此刻心头滚烫的暖流。
实干笃行,初见成效
驻村半年,我渐渐读懂了乡村的晨昏。清晨跟着牧民去放牛羊,看第一缕阳光漫过河谷;午后坐在田间地头,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傍晚看晚霞把麦垛染成金红色。曾经觉得枯燥的田园生活,如今却成了治愈疲惫的良药。
和村干部们相处久了,连说话都带上了他们的语气。研究工作时,我会下意识地说,“咱们到现场看看再说。”调解纠纷时,会先递上一杯热水让大家消消气。针对村幼儿园绿地灌溉不便问题,我们及时购置并安装了高效水泵设施,为孩子们营造了更加葱郁、整洁的户外活动空间。面对河谷片区某村民家庭因病致贫的困境,我们为其申请了低保救助,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同时,我们积极与村“两委”班子沟通协商确定修建坚固的牧道桥,打通牲畜转场和牧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对部分特困户提供资助,帮助他们修建标准化养殖圈舍,助力稳定增收......这些举措,无论大小,都成为驻村工作的日常思维和自觉行动,不断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阿克吐别克村的风,已经能吹散我所有的疲惫;村民们的笑脸,成了我最珍视的勋章。从初来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熟练喊出村民的名字,我知道自己早已不是过客。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把根扎在这片沃土,为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李玲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