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故事丨刘兵县:初心寄纤维 报国在车间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雪都嘟/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俊秀
“瞧瞧这些国外进口的工业纤维,各有千秋。但我的目标,是研发出性能更优的国产纤维,未来潜力巨大。”8月16日,在新疆阿勒泰工业用呢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总经理刘兵县手持几份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业纤维样品,与同事进行深入讨论。
今年60有余的刘兵县,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曾获得阿勒泰地区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然而,对他而言,最核心的身份,是扎根工业用呢领域40年的“纤维专家”。
谈起工业纤维,刘兵县如数家珍。他解释道,工业纤维是制造工业用呢的核心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皮革等众多行业,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年产毡毯60余吨,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1985年,刘兵县从伊犁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专业毕业,怀揣着科技报国的理想,便一头扎进了新疆阿勒泰工业用呢有限责任公司。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创新驱动,将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紧密结合。
科研路上并非坦途。一次,刘兵县攻克了一项核心技术,但在企业转化中屡屡受挫。为了突破瓶颈,他毅然将行李搬进车间,与工人同吃同住。面对反复失败,他坚信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基石。最终,经过数十个日夜的艰苦调试,难关终于被攻克。
凭着这份对事业的挚爱和执着,刘兵县在行业内声名鹊起。他主导研发的《针织布预缩机用加厚呢毯国产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熨革机用环形毡毯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分别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优秀奖。
更令人振奋的是,刘兵县研发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用特种定型毡毯,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迫使部分同类进口产品价格直降40%。他的创新成果已累计获得20项国家专利授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的很多技改灵感都源于实践。”刘兵县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瓶罐,里面是他收集的工业纤维样品。他拿起一个装有透明细丝的瓶子介绍:“这是做眼睫毛的材料,不吸水、韧性好,还自带天然卷曲。这个工艺技术的灵感,就来自于人的自然卷发。”如今,这项源于生活的创新已在行业内广泛应用。
这种从生活中汲取智慧的敏锐,让刘兵县频频获得灵感。一次路过林间蜂场,密密麻麻的蜂巢结构深深吸引了他。“蜂巢的每个六边形房口都朝下或朝向一边,这种精巧结构能有效分散外力,抗扭曲和抗变形能力极佳。”受此启发,他将蜂巢结构原理创新性地应用于工业用呢的针孔设计中,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稳定性,使其在工业包装材料领域表现出色。
在刘兵县心中,做产品就是做服务。2023年,河北一家造纸企业因纸张平滑度不达标,订单受阻。该企业负责人辗转联系到刘兵县。刘兵县二话不说,立即放下手头工作飞赴河北。经过现场查看数据、分析参数、反复调试,困扰企业的纸张平滑度问题终于迎刃而解。还有一次在外地交流时,得知一家企业因缺乏技术濒临困境,热心的刘兵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新的研发成果无偿提供给他们,帮助这家企业重获生机。
技术的进步与迭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对产品性能的提升空间要比改进工艺大很多。刘兵县说:“技术的力量,就在于它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率,最终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丰厚的财富。”
40年的潜心钻研,刘兵县用匠心与热忱,在工业纤维的方寸天地间,书写着属于中国制造的卓越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