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女
◎李辉
女儿楚楚,自2009年前往重庆读书,至今已独自在外生活十六年。而在此之前,她几乎从未离开过我和妻子的视线。
年轻时工作繁忙,从她出生到整个小学阶段,我甚至不记得是否陪她做过游戏、给她讲过故事,或辅导过作业,更不清楚小小的她整天在想些什么、有什么喜好。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她四岁多时——因工作调动,我们从乡镇搬到了县城,她进入县幼儿园,中午不需接送,孩子一律在园午睡,楚楚很不适应这种集体化、规律化的生活。
一次,她向老师请假去洗手间,老师同意了。但半个多小时过去,仍不见她回来,老师便让两个小朋友去找。谁知,那里根本没有楚楚的影子。情急之下,老师把电话打到了我单位。都怪我疏忽——孩子跑来却没及时告知,只好连连道歉。自那以后,只要楚楚请假去洗手间,老师总会派小朋友“全程护送”。至今,我们父女聊起这件事,大笑之余仍会惊讶:那么小的她,是怎么穿过人来车往的大街,走到斜对面三四百米远的县政府大院的?
上小学时,我把楚楚托付给一位曾经的同事,在她的班级就读。凭我七年从教经验,总觉得小学阶段不该泯灭孩子的天性,要学玩结合、快乐成长,因此,我平时不怎么关注她的学习,也不严格检查或辅导作业。有一年暑期开学不久,那位同事把我“请”到办公室,言之凿凿,不无调侃地说:“李老师,你的女儿真是能干哟!暑假作业本被她隔三差五撕掉好几页,稍不注意,还真就被她瞒天过海了。”整个小学阶段,她就这么“混”了过去。现在回想起来,我仍觉有些颜面扫地。
初中时,女儿就读于市一中。班主任是位严厉的女老师,课讲得好,管理也强势。女儿不止一次跟我说,她很佩服这位老师。我暗自庆幸:一物降一物,终于有人能替我好好管管她了!结果没多久,女儿告诉我:“班主任请您明天下午去听课。”老师的话对家长如同“圣旨”。坐到教室后我才明白,被请来听课的,多半是因为孩子违反了纪律——要么上课不专心,要么考试不及格。我能“荣幸”地被请去,全拜前一天她在自习课上和几个同学上演了“现实版大闹天宫”所赐。初中三年,我大概被这样“请”去过三四次。尽管如此,楚楚比小学时还是有了明显进步:各方面懂事不少,学习也渐渐上了道。
2006年,单位派我去新疆农业大学学习。那会儿,女儿正处在容易叛逆的时段,且就要参加中考,妻子压力很大,我只好这样宽慰:“天天耳提面命,对孩子未必是好事。”到农大不久,我给楚楚写了父女俩平生第一封长信。信中,我一改往日居高临下、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温柔地回忆:她出生时攥着小拳头、哭着来到人世的样子;伸着奶香的小手要抱抱的样子,咿呀学语、清脆地喊“爸爸”的样子;还有睡梦中眉眼舒展、嘴角轻扬,睫毛轻颤间露出晨曦般微笑的样子……我也写下了为人父母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怜爱、喜悦与幸福——仿佛阳光穿透云层,生活一下子变得光芒万丈、妙不可言……后来妻子说,女儿收到信后边读边哭,还把信珍藏起来。自那以后,她明显变得更懂事了。
那一年,楚楚考上了地区二中实验班,成绩不算拔尖,但也绝不差。进入高中,她远比以前用功,更难得的是心态敞亮、心无旁骛。而我这个做父亲的,也比以往更讲究“自由、民主”。不知从何时起,一家三口喜欢在饭桌上闲聊——尤其是晚餐,成了我们无话不谈的好时光。她会绘声绘色地讲学校里的各种趣事,比如某个物理老师课讲得特别好,班主任今天又为什么发火了……常常让我和妻子也沉浸其中。那种信马由缰、没有主题预设、不加主导的“餐桌谈话”,至今仍是我和女儿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回忆。
高中三年,楚楚始终是个“粗线条”的孩子:不好穿衣打扮,更不涂脂抹粉,简单扎个马尾省时省力,两条牛仔裤来回换。有一次上学着急出门,妻子发现她的牛仔裤好像绽线了,连忙叫住,女儿撅起屁股问:“能看见吗?”妻子刚说“看不见”,她人早已跑出十几步远。
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孩子,也不愿她穿得太寒酸。某个星期天,妻子好说歹说,生拉硬拽带她到市中心,连逛了两三家学生服装店,竟没有一件让她满意,怎么劝也不肯试穿。
高中阶段,很多同学都在上补习班,我也给女儿请了一位数学老师,让她和七八个学生一起补课。大概补了一周后,楚楚不愿再去,“老师要照顾大多数人,内容和进度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不如我自己查漏补缺。”于是,补课这事儿就此作罢。
2009年高考,女儿最后一门物理考砸了,伤心地哭了一场。还好,她最终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
这些年,女儿北漂、读研、做交换生,以及毕业后的就业选择,都是她自己有了定见,打个“告知式”的电话,就算是征求我们的意见了。工作之后,更是“黄鹤一去不复返”,难得团聚。人们常说女儿是“小棉袄”,我不知道其他天各一方的父女是怎样联系的。就我们而言,联系没有固定规律,全凭各自的情绪、琐事和空闲——有时三两天就通一次电话、发一段语音或几条微信;有时十天半月也不联系一次。即便这样,我的心始终是安稳的——我知道,楚楚会把自己的一切打理得妥妥帖帖。
中国式父母,往往既想为孩子遮风挡雨,又对他们怀揣无尽期待——盼他们健康快乐、学业优秀、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前几年,我和妻子也没逃出这个“套路”,总催她早点成家,甚至还想亲自张罗。
一次次“败下阵来”之后,我们终于大彻大悟——人生“小满”即胜“万全”,哪能事事尽如人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做父母的,不如顺其自然,万不可庸人自扰。记得龙应台曾写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你一次次目送他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