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四力 改文风丨巩留溜达大叔“捡”文案“剪”出5万粉丝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库尔德宁镇的‘溜达大叔’很神,就靠一台手机和像稳定器一样的胳膊拍视频,粉丝快5万了!”在巩留县网红文旅局长英卡尔·巴合提开尔地推荐下,记者冒雨前往库尔德宁镇阔克巴克村,见着了被大雨“堵”在家里的网红大叔伊得利斯。
他经营着一间民宿,见到客人来,他奔去厨房热情招呼:“你们快坐,邻居家请客,老伴去帮忙了,我给你们烧奶茶。”他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问老伴茶叶放哪了。
巩留县库尔德宁镇阔克巴克村,溜达大叔(右)家,广东游客钟小燕第四次来大叔家住。记者王晶晶摄
在溜达大叔家住了两个月的广东客人钟小燕闻声而来,从冰柜里拿出牛奶、茶叶和奶皮子,接过大叔手里的茶壶:“我得了大婶真传,学会烧新疆奶茶了。大叔你招呼客人,我给大家露一手。”这是她第四次来溜达大叔家住,这次还带了3岁的女儿来伊犁旅居。在她眼里,溜达大叔是个可爱且充满生活智慧的人。
溜达大叔皮肤黝黑,头戴鸭舌帽,穿着巴扎上买来的条纹衫,外套着摄影马甲,脚踩一双洞洞鞋。这身行头里,马甲和洞洞鞋是住过他家民宿的游客赠送的。“在我家住超过3天的客人,走的时候都要流眼泪,不是我有多好,是我带他们看过、体验过的牧民生活,让他们舍不得走。”伊得利斯说。
溜达大叔有3个女儿,家里地少,年轻时便到山里的牧民家收羊皮、羊毛和干货,再卖到县城。一来二去,他与山上的牧民结下深厚情谊:“好多次车坏在半路、大雪封山被困、生病卧床,都是牧民兄弟把我弄到热炕上,帮我渡过难关。”他说,对于网上咨询和来家住的客人,他都打心底里像对待朋友一样招待,“这待客之道的热心,是牧民兄弟教会我的。”
过去,溜达大叔虽对家乡美景如数家珍,却很少记录。拍视频的念头源于一场大病——他断断续续病了两年,康复后格外想念山里的一切,便决心用镜头留住所见所感。
溜达大叔不沾麻将、不碰烟酒,身体复原后便整日举着手机拍摄,见到什么都想记录下来。“他的手机都是6000块钱以上的好机子,我笑他‘村里哪有老汉用这么贵的手机’。他说:‘我不瞎玩,我是正经记录。’”老伴艾米娜笑着“吐槽”。
以前,溜达大叔的视频拍成啥样就发啥样,后来会用抖音自带的“剪同款”。这两三年,他跟着游客学会了用剪映,常常三四个小时搞剪辑,从几个小时拍摄的素材里捣鼓出一条几十秒的视频。
溜达大叔转发到朋友圈里的视频,都会带着一个@人名的文案。“上学少,不会写文案,我就把视频下的留言都存下来,配到我的视频上,人家剪视频,我还要‘捡’文案。”他拍视频有独门绝技:不用三脚架和手持稳定器,右手持手机,曲肘将设备稳稳固定在胸前平视屏幕的位置。无论拍羊群漫步,还是拍游客在雪地里撒欢,他的上身始终纹丝不动,下身却小腿微曲,像装了滑轨般平移前行。“我观察过好多次,他的脚在动,但上半身稳如磐石,简直比专业摄像师的滑轨还稳。”钟小燕评价道。
拍牧民打馕时,溜达大叔蹲得太低,镜头里就只剩沾着面粉的裙摆和半个馕坑,于是他将手机斜举45度角,让阳光切进画面,给馕饼镀上金边;偶遇雪地里的小狐狸时,他单膝跪地,膝盖陷进雪窝,手指在屏幕上疯狂划拉,找到“慢动作”按钮。“老了老了,因为拍视频,学了好多技能,最近我还买了无人机,拍刁羊的时候终于能从俯视的角度拍摄了。”他说。
前年,镇上组织有意向开民宿的人去晃晃村参观,他也去凑热闹。回来后,他和小女儿一拍即合,改造自家小院开起民宿,民宿的第一批客人就是他的疆外“抖友”。如今,溜达大叔负责拍视频、回复网友咨询,小女儿负责接待,老伴则操持后勤。
玩短视频6年,平台给溜达大叔的标签是人文博主。他拍游客、拍风景的视频播放量一般,拍牧民打馕、炸包尔萨克这类人文内容,流量立刻翻番。“住一天的游客,我们就建议去景区;住三天四天的,我就出动了,带着他们去山里的牧民家做客,感受我们原生态的新疆,无论什么季节去,游客们都特别喜欢。”他说。
钟小燕走过世界各地,却独爱库尔德宁镇。这里现有122家民宿,85%以上由本地人经营,这份接地气的亲切感备受市场认可。“只有住在村民的民宿里,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情味。我不仅学会了烧奶茶,还认识了不少村民,女儿也有了各族小伙伴。”她说。
溜达大叔通过与钟小燕这样的游客深聊,渐渐摸准了新疆游客的核心诉求:他们渴望看到、感受到原生态的人文与自然,而他的视频和实地体验,恰恰提供了这份稀缺的“野生感”。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库尔德宁景区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其中两成入住库尔德宁镇民宿;今年以来,镇上民宿已带动300余人就业。去年,民宿产业为村民人均增收3.5万元。
记者手记:对家乡的深情注脚
溜达大叔的1200多条视频,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对家乡的深情注脚。镜头里有春天库尔德宁第一朵顶破冰凌的顶冰花,有夏天第一朵飘落在恰西草原的云朵,有秋天第一颗成熟的野杏子,还有冬天巩留县的第一场雾凇。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家乡的美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新鲜感。
大叔从不露脸,但总能从视频里听见他的声音——看到南方游客在大雪里打滚时,他发出宠溺的笑声。有人劝他:“发牧民生活流量高,你就专攻这个。” 他却摇头:“拍视频是我的爱好,我是为了记录家乡、宣传新疆才拍,不能让流量牵着鼻子走。”
他的微信通讯录里存着2000多个网友,有香港特区的程序员、内蒙古的牧羊人,也有英国的留学生等。每天傍晚,他都会坐在院子里回复评论。夕阳拉长他的身影,投在窗棂上,那里摆着游客寄来的特产,其中一个包裹里的纸条写着:“离开新疆后,还是忍不住经常看你发的视频,你的每一条视频,都是会行走的信,盖着新疆的邮戳。想念大叔,想念新疆,期待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