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疾控:“五一”踏青 路遇旱獭莫靠近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苏璐萍报道)春末夏初的新疆,雪山消融、草原返青,土拨鼠(学名:旱獭)也结束冬眠,陆续出洞。新疆旱獭家族庞大,分布广泛的灰旱獭、长尾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各占一方。这些草原“顶流”看似可爱,实际却是鼠疫菌的自然宿主之一。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围观和逗乐旱獭属于高危行为,更不要捕捉或饲养。
自然界的很多动物都可以传染鼠疫,尤其是鼠类、旱獭等啮齿类动物。人类一旦感染鼠疫会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情常常迅速恶化,死亡的可能性极高,病死率高达30%以上。
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置与鼠疫防治所副所长王启果介绍,当人接触染疫旱獭时,病菌可通过皮肤表面伤口或黏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此外,染疫旱獭体表的跳蚤可通过叮咬将鼠疫菌传播给人。
更危险的是,旱獭中也存在“无症状感染者”,看似健康的旱獭也可能携带鼠疫菌。换句话说,咱们遇到的“土肥圆”有可能是只“无症状感染獭”,随时可能传播鼠疫菌。
“五一”假期外出踏青,需严守安全准则:
远离旱獭,至少保持3米距离,避免进入其洞穴50米半径区域。更不要捕捉或饲养。
做好个人防护,在野外活动时,穿长袖衣物和使用驱虫剂,防止跳蚤叮咬。
维护环境卫生,疫源地居民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防止啮齿动物和跳蚤孳生。
做好健康监测,如果接触了旱獭并出现发热或淋巴结肿痛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
这个“五一”假期,让我们用镜头代替触摸,用距离守护健康。 保护旱獭,亦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许恒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