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观察丨看人才“活水”如何浇灌园区成长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托亚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新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8月12日,新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召开,全力推动《关于深化新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地见效,提出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
如何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加快补齐人才短板,成为全区各地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怎样以产业引才、以政策聚才、以环境留才?记者对一些园区的典型经验进行了采访。
筑巢引凤 固巢养凤
5月底,一场跨越近2000公里的招聘会,让兰州大学材料学实验室沸腾了。来自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以下简称“甘泉堡经开区”)的一家企业为该校化学材料博士开出了30万元的年薪,最终该园区在现场收到了20余份简历。
作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目前,甘泉堡经开区已初步形成硅基、铝基、碳基、生物基等产业集群。
3年来,甘泉堡经开区持续培育产业优势,通过政策创新、平台搭建与生态优化,引进各类人才1.8万人。其中,博士58人、硕士530人。人才引擎驱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15%。
——创新引才机制。甘泉堡经开区通过全域联动建立招聘体系,构建“赶大集+云端+远征”三维引才矩阵,在甘肃省主要县市的152个乡镇开展劳务对接,解决基础用工缺口;组建“园区+企业”招聘专班,2024年在甘肃、宁夏、陕西等7个省份举办260场疆外招聘会,收获简历5.4万份。
——补贴奖励高层次紧缺人才。2024年10月,甘泉堡经开区建立“一事一议”柔性引才机制,对进站博士后给予20万元补贴,企业引进博士可获百万元奖励。目前,园区在科研平台建设中,建成博士后工作站3个,引进全职博士12名。
——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甘泉堡经开区与22所高校签订就业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推动园区16家企业与高校共建“订单班”。
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依托引进培养的人才,甘泉堡经开区已建成7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自治区级3家、市级4家,带动500余名技工技能晋级。
自2022年起,甘泉堡经开区连续4年投资建设681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从单人间到四人间多种户型选择,家电、家具配备齐全,确保各类人才随时“拎包入住”。
为了提升园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水平,甘泉堡经开区不断推进服务精细化,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供子女教育、医疗绿色通道“一对一”服务。
“硬核政策”和“柔性服务”的双轮驱动,让人才不仅“轻装上阵”,更能“扎根生长”。
组团援疆 产教联合
8月22日,在位于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奎独经开区”)的新疆鹏辉达装配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有的在切割板材,有的在焊接舱体。
“5月底,我们刚向哈萨克斯坦的客商发了一批移动‘太空舱’,单套售价是15万元,总造价450万元。目前国内外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4月。”新疆鹏辉达装配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说。
该公司生产的“太空舱”、水电暖设备及全屋智能装备很受市场欢迎。“今年,在江苏省徐州援疆工作组尤其是徐州市奎独经开区经济‘小组团’援疆团队的积极帮助下,企业实现了外贸业务突破。”王鹏说。
作为自治区以园区为单位引进的人才队伍,徐州市奎独经开区经济“小组团”援疆团队,主要承担着支援园区管理和经济发展的任务。该“小组团”援疆团队围绕奎独经开区“两园六链”产业发展布局,会同相关部门对烷基酚、玻璃制品等产业进行专题研究;绘制招商图谱,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找准细分赛道,围绕项目洽谈、签约、落地、经营各环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全周期”管理。
同样在奎独经开区,投资1.6亿元建设的半导体石英坩埚项目,日前刚刚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
这是江苏新煜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疆建设的高科技产业项目。“项目的成功签约,源自徐州市奎独经开区经济‘小组团’援疆团队的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新疆新煜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栋说。
截至7月底,徐州市奎独经开区经济“小组团”援疆团队会同奎独经开区有关部门等,外出招商拜访企业70余次,累计协议引进投资20亿元以上。
在“小组团”援疆团队的有力支持下,奎独经开区通过统筹整合平台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等措施,逐步有效解决了园区高端科研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匮乏等问题。
通过深化政校企合作,奎独经开区牵头企业及152家行业协会、6所高等院校、5家政府单位共同组建区域产教联合体,获批自治区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同打造化工安全、智能制造等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业学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
下一步,奎独经开区将聚焦产业人才供需对接,着力开创“双向选择”“流动式培养”新模式,提升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创新机制 招才引智
作为一家政府主导、市场化驱动的国际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新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心正在打造我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该服务平台通过对企业精准“画像”,挖掘企业需求进行专业导入,做技术的匹配提升,解决企业技术转移转化难题,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提档升级。
截至7月底,新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心已筛选3万多条科技成果入库,合作的入库技术专家有8000多人。
作为新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心的运营单位,新疆高新人才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全疆首家人才展示中心、人才测评中心、智能考试中心,落地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累计孵化服务企业269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640项,搭建起专业化人才产业平台。
新疆高新人才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是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推进人才强区的一个缩影。
为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机制,近年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组织实施招才引智行动,制定印发“智汇高新 人才无忧”八条措施,打造“星耀·高新”科技人才服务月品牌,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截至2024年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人才总量近20万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600余名,44人入选国家级项目,220名人才、107个项目入选自治区“2+5”重点人才计划,200余项科技项目获自治区立项支持。高层次人才成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重点产业集群创新驱动的生力军和引领者。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建成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达16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人才发展平台119家,院士工作站等柔性人才平台35家。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钱淑静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将聚焦园区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用好战略人才“一事一议”引进和领军人才体系化、整建制引进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招才引智行动,加大引进培育急需紧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