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青春在帕米尔高原闪光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
8月25日清晨,位于祖国西陲、距离中吉边境仅47公里的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迎来了新学期。校园里,200余名柯尔克孜族学生身着整洁校服,用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向老师问好。在这群孩子中间,11张崭新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的新一批志愿者,刚从全国各地奔赴至此,开启了在祖国边疆的支教生活。
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合照。谢依特小学供图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并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总书记的勉励成为志愿者们前行路上最大的动力。今年11名新志愿者的到来,与10名老志愿者一同延续一场三年的青春接力。
谢依特小学的支教模式,从一开始就与别处不同。2022年8月前,这所学校因师资短缺、教学质量垫底,成了当地教育的“老大难”。也是在这一年,当地决定:由2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组成“包校支教团队”,全面接下全校所有教学任务——从语文数学到音乐体育,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全由这群年轻人扛起来。
“当时不少人反对,说‘一群刚毕业的娃娃,还想教好娃娃?’”学校党支部书记金文斌回忆,最初他也捏着一把汗,可看着志愿者们抱着教案熬夜备课、相互试讲磨课的样子,又多了几分期待。
如今再提起,金文斌总笑着摆手:“还真让他们教出了好娃娃!”学校综合成绩从阿图什市63所小学倒数第二,一跃冲到了第13名。
志愿者们常说,教育从来不是课堂里的“独角戏”,课堂外的功夫往往更重要。努尔比耶・热合曼当初来支教时,父母一直反对,父亲总在电话里劝她:“志愿者就是临时工,不如回家考公务员安稳。”可当她见到因家庭变故封闭自我的古丽斯曼・买买提苏云时,她选择留了下来。她每天放学后留古丽斯曼补课,用苹果当奖励;为了拉近距离,还自学柯尔克孜语,每天跟孩子说一句“你今天很棒”。学期末,古丽斯曼举着60分的卷子冲进办公室,大声喊:“老师,我第一次及格了。”
孩子们愿意学,补基础就顺理成章。王鹏飞注意到,六年级的阿斯坦别克・依维西每天最早进教室,却总躲在角落抄作业,成绩总在10分上下,被提问就说“我学不来”。王鹏飞没批评他,只是每天早到半小时,递上热馕:“今天先写3道题,写完咱们一起吃。”慢慢,阿斯坦别克不再找借口偷懒,一次课间,王鹏飞随口问“一个足球20块,5个教室各放2个,要花多少钱”,他低头想了半天,小声答“200”,王鹏飞拍着他的肩膀笑:“你看,你很厉害啊。”后来,这孩子主动问:“老师,我能考疆内初中班吗?”
家长也随着孩子们在转变。志愿者平李棋刚来时,有家长跟她说“孩子会放羊就行,读不读书没关系”。她没反驳,只是挨家挨户家访,拿着学生的成绩单跟家长算“进步账”。有次单元测验,班里一个男孩比上次多考20分,平李棋偷偷塞给他一块巧克力;第二天,孩子跟她说“巧克力甜”,家长听说后,主动找到平李棋:“老师,麻烦你多盯着娃,我们也想让他好好学。”
这份坚守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批接一批的青春接力。今年,又有11名新志愿者加入。00后余奋涛曾在部队服役两年,毕业前听学长王俊文讲起在谢依特小学支教的故事,深受触动,主动报名西部计划,“学长说这里的孩子眼里有光,我也想过来,为他们做点什么”。
如今的谢依特小学,孩子们聊起未来时,眼里满是憧憬。有人说“我想当老师,回来教弟弟妹妹”,有人说“我想当护边员,像阿爸一样守着边疆”。志愿者们总会蹲下来,跟他们说“好好学知识,不管做什么,都能为祖国做事”。
如今,在志愿者们的示范带动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已有15所学校采用包校支教模式,39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正在边疆教育一线接力奋斗。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祖国最西端的教室里书写着不凡的人生篇章。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我们可能改变不了太多,但只要能帮助一个孩子改变命运,那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