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物多样性丨穿越第三纪的幸存者:聆听亚洲唯一野生核桃林的低语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伊什格力克山腹地,在距离巩留县城仅13公里处,隐藏着一片穿越时空的植物王国。这里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亚洲唯一、世界罕见的野生核桃林最后庇护所——巩留县野核桃沟。每年秋季,当伊犁河谷的野生核桃树果实缀满枝头,这些跨越了第三纪地质年代的孑遗物种,默默诉说着一部历史悠久的生存史诗。
冰川时代的活化石
踏入野核桃沟,立刻被层层叠叠的绿意包围。巩留县野核桃沟现存野核桃树5500棵至1万棵,是亚洲现存规模最大的第三纪孑遗野生核桃群落。作为世界仅存的两处野生核桃林之一,其野核桃种群被证实为栽培核桃的原始基因库,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中国科学院伊犁植物园野核桃沟研究基地专家介绍,这片野生核桃林之所以能幸存至今,完全得益于峡谷地形形成的特殊逆温效应。在第四纪冰川期,天山山脉这道天然屏障削弱了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而沟内向阳背风的地形又创造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使这些古老物种躲过了寒流摧残。
沟内总面积达1.8万亩的保护区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那棵野核桃树王。这棵树树龄达1000年,树根根部直径超过1米。靠近它,可以发现粗壮的树干在时光的洗礼中一分为二,一半蜿蜒向下衍生出众多枝干,另一半则昂首向上不断延伸,至今已孕育出5500余株后代。
“你可以看到,这棵野核桃树王看上去还非常年轻,一派生机盎然。”巩留县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彭良成介绍,9月20日以后,野核桃沟的核桃树进入采摘期,今年工作人员将把野核桃树王的果实全部摘下来,看看它到底能结多少果实,“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研究这棵树能够成活这么久的原因,二是探究它和沟内其他核桃树在基因上的差别,针对遗传变异性和多样性两方面做研究,预计这一工作将持续1年。”
基因宝库的生态密码
作为自治区级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区,野核桃沟的价值远不止于观赏。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地貌复杂,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草甸、溪流等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分布提供了良好环境。据统计,野核桃沟蕴藏着近400种动植物资源,其中珍稀物种就达350多种,堪称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库”。
2024年6月新落成的天山野核桃展览馆内,8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揭开了这个基因宝库的神秘面纱。天山野核桃展览馆里,展示了包括14个变型在内的野核桃种质资源,同时介绍了野核桃的生存环境、伴生植物资源,以及全国的核桃种质资源情况。全息投影技术下,14个野核桃变型种质资源以数字化形式清晰呈现——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全过程栩栩如生。影像中,核桃嫩绿的幼苗焕发着勃勃生机,让观者“穿越”到千年核桃林。
彭良成介绍:“我们不仅收藏了200余份实体植物标本,还数字化保存了500余份标本。这里的野核桃基因蕴含着抗寒、抗旱、抗病的遗传信息,对改良栽培核桃品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漫步沟内,野核桃与新疆野苹果、野杏等共同构成优势树种,林下生长着密丛雀麦、短距凤仙花等植物,其间还隐藏着新疆贝母、郁金香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使野核桃沟在2021年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研学游唤醒保护意识
然而,这个万年基因宝库正面临严峻挑战。监测显示,近年来野核桃林结实量明显降低且不稳定,病虫害问题日趋严重。
“气候变化只是因素之一。”保护区科研人员指出,“我们正在建立野核桃种质资源圃,通过科学手段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传资源。”
为此,巩留县创新推出“科研+保护+旅游”三位一体模式,在严格保护核心区的同时,2023年起在实验区逐步修建徒步道、木栈道和观赏亭。景区外侧引入彩虹滑道等娱乐项目,既满足游客需求,又有效缓冲了对核心区的影响。
2024年,野核桃沟迎来转型之年。沉浸式科学技术馆和智能化野核桃展览馆的建成,使这里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数据显示,从2024年4月至今,景区接待研学游团队超过4万人次,接待国内顶尖植物学专业研学团队30支。如今,这里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唯一一个由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认定的自治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
“置身于此,能真切感受到地球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坚韧。”来自马来西亚的清华大学留学生余书琪感叹道,“得益于新疆对这里的保护和发展,我们能见证奇迹。通过VR设备‘穿越’到第三纪,亲眼见证野生核桃林如何历经冰川时代存活至今,这是一种在书本上难以体会的震撼。”
站在这棵千年野核桃树王前,抚摸着皴裂的树皮,仿佛能听到时间流淌的声音。这片亚洲唯一的野生核桃林,不仅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更是一座活的自然博物馆。随着近年来保护措施的不断完善和科研力量的持续投入,这座跨越时空的基因宝库将继续在天山峡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智慧。
■记者感言
呵护好这个“活化石”
踏入巩留县野核桃沟景区,指尖触到千年野核桃树王皴裂的树皮时,记者忽然读懂了“活化石”三个字的重量。这片藏身于伊什格力克山腹地的秘境,不仅生长着亚洲唯一的野生核桃林,更是一部镌刻在年轮里的地球史诗——第三纪孑遗物种野核桃树群在冰川期的寒流中侥幸存活,用基因密码记录着生命的坚韧。
在天山野核桃展览馆,全息投影里萌发的核桃幼苗令人惊叹;而科研人员提及“结实量降低”时的凝重,又让人清醒认识到这份遗产的脆弱。看到200余份实体标本与500余份数字标本静静陈列,听着“抗寒抗旱基因可改良栽培品种”的解读,记者才真正明白,这里不仅是风景,更是人类应对气候挑战的“基因银行”。
最令人触动的,是当地“科研+保护+旅游”的创新实践。木栈道避开核心区,研学团队带着VR设备“穿越”地质年代,4万余人次访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成为保护者。马来西亚留学生余书琪的感叹道出了记者的心声:书本上的“生物多样性”,远不及亲眼看见千年古树抽新芽时带来的震撼。
离开时,夕阳为野核桃树王镀上金边。这座万年基因宝库的故事,不该只藏在伊犁河谷。它提醒我们:每一棵古树、每一份基因,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守护它们,就是守护人类与地球共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