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唐僧的通关文牒是故事,石染典的过所才是历史
在新疆博物馆一楼展厅里,陈列着一件名为石染典过所的国家一级文物。它生动真实还原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持的“通关文牒”的真实样貌,见证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与规范管理。
这件唐代过所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是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的通关凭证。由三张纸精心粘接而成,虽历经千年已有残缺,但纸上墨迹依然清晰可辨,五处朱红官印依然鲜艳如初。这卷长78厘米、宽28.5厘米的文书,为我们揭开了唐代丝绸之路的行政管理之谜。
石染典过所
石染典是一位唐代商人的名字。“过所”是中国古代,特别是隋唐时期,一种非常重要的通关凭证,相当于现代的护照或通行证。所以说,这是一位名叫石染典的商人,为了从安西到瓜州经商,特意向官府申请了这份通行证明。
这个通关凭证上,详细记录着他的身份信息、随行人员、所带牲畜头数,以及计划途经的路线。更难得的是,上面依次盖着瓜州都督府、沙州和伊州三地的官印,就像今天出入境时盖的签证章,见证着这位商人一路的行程。它如同护照与身份证的结合体,是古代通过关卡的必备凭证。
在唐代,这样的过所可不是可有可无的文书。
根据《唐六典》记载,凡是需要通过关卡的行人商旅,都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过所,否则就要面临刑罚。过所需要一式两份:一份加盖官印交给申请人随身携带,另一份由签发官员签名后存档备查。这份文书有效期通常为30天。
《西游记》里,唐僧手持通关文牒一路畅行;而历史上,玄奘的西行始于一份求而不得的“过所”。在严苛的边境管制下,他最终只能混迹灾民,冒险潜行。真实的取经路,没有御弟殊荣,唯有孤勇者的坚守。
唐代的过所制度,不仅是控制人口流动的手段,更是保障丝路贸易安全、促进文化交流的基石。它像一条隐形的丝线,串起东西往来的人流与物流,让开放与秩序得以并存。
今日,当我们凝视新疆博物馆中那卷泛黄的石染典过所,仿佛仍能听见丝路上的驼铃、看见关卡前查验文书的官吏、想象玄奘在人群中的身影。这一纸文书,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行政效率,更是人类对联通与秩序的永恒追求。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