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别样红丨刻骨连心 叶力江师徒共传骨雕技艺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王梦君
10月15日上午,在叶力江・巴特尔汗的骨雕工作室里,叶力江和他的徒弟逯永成聚在一起,正全神贯注地创作一件龙形骨雕作品。刻刀在牛角上细细游走,时而轻刮、时而深凿,一刀一刻间,精美的作品逐渐成型,也将师徒二人的心意与技艺悄然融汇在一起。
10月15日,叶力江·巴特尔汗(左)与逯永成一起构思创作骨雕作品。哈拉哈提 摄
今年53岁的叶力江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雀仁乡正格勒得村村民,也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骨雕技艺州级传承人。在叶力江的家里,骨雕是刻在家族记忆里的符号——爷爷、爸爸都是哈萨克族骨雕好手。童年时,他便在满是刻刀与骨材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长辈们匠心雕琢的身影与刻刀的声响早已印在心里。等他成人后,便自然而然地接过了这份技艺,并与之相伴至今。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源于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特色。骨雕所用的材料一般是牛、羊、马等动物的骨骼。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动物骨骼,经过骨雕巧匠们的精细雕琢,变成了一件件令人喜爱的工艺品。
与骨雕相伴30多年,叶力江的骨雕技艺不断精进。刚开始,他的骨雕作品类型和之前长辈们的差别不大,大多侧重于生产、生活所用,多为梳子、筷子、酒杯等带有实用功能的物件,以及一些传统样式的摆件。
2000年夏天,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一场乡村大集上,叶力江正在展销自己创作的骨雕作品,这时,奇台县乔仁乡的村民逯永成挤到他的摊位前,盯着一个骏马造型的骨雕摆件挪不开眼。
“这匹马雕刻得活灵活现,要是能加一些现代设计,肯定能卖得好!”逯永成的话让叶力江眼前一亮。逯永成只比叶力江小两个月,当逯永成提出拜师时,叶力江几乎没犹豫:“你愿意学,我就教!”
逯永成虽然是个农民,但自幼爱好雕刻艺术。从此,逯永成成了叶力江家中的常客。
“一件骨雕作品,要经过选骨、刮骨、画样、雕刻、拼接、抛光、上色等多个工序,每一步都得细致。”叶力江对逯永成毫无保留,倾囊相授。逯永成则虚心学习,时不时也会给叶力江提出一些好的创意。年复一年的交往中,两人结下深厚情谊。受逯永成的影响,叶力江的作品风格也在变化,越来越适应人们的现代审美需求。
叶力江·巴特尔汗与逯永成创作的骨雕作品《雄鹰展翅》。哈拉哈提 摄
逯永成学成技艺后,两人经常一起构思创作,而他们觉得最为满意的作品有两件。其中,一件作品被他俩命名为《龙》,另一件命名为《雄鹰展翅》。两件作品神形兼备,龙的神采、鹰的勇猛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龙》的寓意是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雄鹰展翅》寓意我们这个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叶力江说。
几年前,逯永成开了家骨雕工艺品小店,专门展销他们师徒两人的骨雕作品,还借助电商平台将他们的骨雕作品销到了全国各地。
骨雕作品带来了较好的收益,也带动了骨雕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这几年,在叶力江和逯永成的影响下,雀仁乡正格勒得村的村民赛力克·哈坦、卡依木旦等30余名学员先后拜师学艺,叶力江的工作室更加热闹了。平日里,大家聚到一块,一起学习交流技艺,一起创作骨雕作品,互帮互助,其乐融融。
“刻骨刀刻的是图案造型,连着的是人心。”叶力江欣慰地说,各民族的骨雕人一起传承骨雕技艺,一起增加收入,在共同发展中心也贴得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