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次利用盐碱水资源实现河蟹苗种本土规模化繁育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赵西娅报道)10月17日,记者从新疆农业大学获悉,日前,由该校动物医学学院李斌科研团队联合富蕴县雪渔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构建了盐碱水河蟹育苗技术体系,在新疆首次实现河蟹苗种本土规模化繁育。
首批本土繁育的河蟹平均体重已超20g。图片由新疆农业大学提供
目前,首批本土繁育的河蟹平均体重已超20克,成活率达90%以上,标志着新疆河蟹产业取得新突破。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作为新疆特色水产养殖品类之一,2021年全疆河蟹年产量突破3000吨,包括和田地区的墨玉县、和田县、于田县,阿勒泰地区的福海县、富蕴县等地。这些地区利用当地的水资源优势为螃蟹养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但长期以来,该产业还面临着苗种依赖外购,外来苗种对新疆本地水质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实现苗种本土繁育,成为破解新疆河蟹产业发展瓶颈的核心突破口。
10月14日,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筛选繁育亲本河蟹。图片由新疆农业大学提供
新疆作为我国离海最远的省份,缺乏天然海水环境,传统繁育条件先天不足。而这一困局的破解钥匙,藏在新疆广袤的盐碱水资源中。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新疆现有1.06亿亩耕地,其中42.07%是盐碱化耕地,重度盐碱化面积达411万亩。2023年初,新疆农业大学与富蕴县养殖户开启产学研合作,当年投放150公斤长江蟹大眼幼体开展适应性养殖并获成功。随后李斌团队对富蕴县主要养殖水体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河蟹繁育的盐度、碱度等水质要求,最终选定库尔特乡盐碱水坑塘作为河蟹繁育试验场。
2024年11月,公司保留约2吨亲本河蟹进行越冬及自然繁育试验。今年4月,养殖人员首次观察到大量河蟹成功排卵,李斌团队通过监测调控养殖水体,定期观察蟹苗生长发育情况,至6月初成功培育出本土扣蟹苗种30余吨。随后将约10吨扣蟹投放至富蕴县杜热镇淡水养殖区后,展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成活率突破90%,到今年10月该批河蟹单体重量均超过20克。
“利用新疆盐碱水资源,实现河蟹苗种本土规模化繁育,不仅为当地河蟹养殖提供自主可控的种质保障,而且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及苗种适应性损耗,更是遵循‘以水定产’原则,实现盐碱水资源渔业开发利用的新举措,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水资源生态化利用提供新疆智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学会盐碱水养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来琦芳研究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