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评论员文章丨把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
党中央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坚持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将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急需和民生所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持续巩固。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片面认识甚至错误论调仍然不时出现,比如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与激发干部工作效能、带领群众过好日子、大力提振消费等对立起来。此类认识偏差若任其蔓延,将直接影响《条例》的落地实效,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纠正。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一直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延安的土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勤俭办一切事业”,再到新时代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我们党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成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进入新时代,尽管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攻克创新“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投入,保障就业民生、兜牢社会底线需要真金白银,稳步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坚实财力支撑……面对诸多国计民生事项,我们“钱袋子”中每一分钱的用途都马虎不得。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仅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实中,“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等显性问题大大收敛,但超标接待、突击花钱、面子工程等仍未绝迹,足见奢靡之风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反复性。此类铺张浪费行为不仅空耗干部精力、浪费公共资源,更埋下腐败风险,严重损害政府效能与公信力。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干部效能如何提升?有限财力如何精准投向改革发展与民生保障?若民生投入持续被挤占,消费提振又从何谈起?
必须指出,将过紧日子与工作效能对立,是对政策的消极应对;将其与群众过好日子对立,是对“紧”的方向的误读;将其与提振消费对立,更是一种短视认知。过紧日子并非不花钱,而是科学花钱;不是压缩必要支出,而是坚决杜绝浪费。真正要“紧”的是随意超支的“三公”经费、超标准待遇、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以及不得民心的“面子工程”。保障正常工作的经费、干部职工的合理薪酬等必要支出,并不会因“过紧日子”而受到削减。这其中蕴含的是一种结构性的优化思维,而非简单的总量控制,目的就是为了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明规矩每前进一分,潜规则必然后退一分。党政机关要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上先行一步、更严一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节约的资金用在发展和民生“刀刃”上,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