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心语丨超声探光影 丹心照和田
8月19日,尹旭莲收到了墨玉县妇幼保健院领导送的鲜花。本人供图
□尹旭莲
我是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东坝院区)超声科主治医师尹旭莲,今年5月20日,我来到了和田地区墨玉县进行医疗援疆工作。那天,飞机降落在和田昆冈机场,裹挟着沙砾的热风扑面而来。望着远处连绵的戈壁,我知道,这段注定难忘的援疆之旅正式开启了。
入疆首周的培训密集而深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一个个关于团结与守护的鲜活故事,在我心里落地生根。上一批援疆同仁谈及工作时眼中的坚定,提及当地群众时流露的温情,让我对“援疆”二字有了超越职责的理解——这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融。跟着他们走访科室、翻阅病例,每一份资料里都凝结着前辈们的心血,也让我在初来乍到的忐忑中,多了份踏实的笃定。
5月26日,走进墨玉县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时,我特意放慢了脚步。科室里的仪器虽不算最新,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同事们热情友好的态度像一束光,瞬间驱散了我作为“外来者”的拘谨,让我很快融入了新环境。我迅速掌握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特点,针对体检中的前列腺和甲状腺超声检查项目开展专项系统培训,并在体检现场全程手把手指导。我始终以“融入团队、服务患者”为目标,在保障检查质量的同时,全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培训时,大家常常围着超声机挤成一圈,有人举着手机录下操作细节,有人在本子上画示意图。当看到我带教的实习生第一次独立完成规范的甲状腺超声检查,兴奋地向我挥手时,我忽然明白:所谓技术输出,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他们眼中的求知欲,也在滋养着我。
6月,我和同事们共同备战“二级甲等医院”复审检查,始终以饱满热情和严谨态度投入工作。我们一起对照标准梳理台账,对着仪器反复演练操作流程,常常忙到深夜。有次我因为过度疲劳引发偏头痛,同事热娜古丽·安卡尔默默递来一包晒干的薄荷,说泡水喝能缓解。看着科室里的灯与窗外的月光交相辉映,听着同事们低声交流的话语,我忽然觉得,这里早已不是他乡。
7月,在墨玉县萨依巴格乡的一次义诊中,一位村民检查结束后,执意要塞给我一把晒干的红枣,笑着说:“北京来的医生,辛苦啦。”那些枣子带着阳光的暖意,咬一口沁人心脾。我一边指导当地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一边暗下决心:或许我能做的事情有限,但只要能把规范的技术留下来,就能为这里的群众多筑一道健康屏障。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当院领导将一束鲜花递到我手中时,我的眼眶忽然湿润了。从初到和田的茫然,到如今在科室里从容工作;从与同事们最初的生疏,到此刻的默契无间,这段时光像一部慢镜头电影,每一帧都刻满了感动。超声探头下的影像或许是冰冷的,但医患间的信任、同事间的扶持,却暖得发烫。
如今,我愈发清晰地明白,援疆这段旅程,给予我的远比我能付出的更多。那些递来的茶、分享的红枣、并肩奋斗的夜晚,早已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着我用更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检查,用更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我暗下决心,未来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毫无保留地传递先进理念与技术,为提升当地群众健康福祉倾尽心力,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援疆答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萨日娜整理 作者系北京市第十一批援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