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丨从机修工到“发明大王”“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常谊谊
10月13日,在位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挤压车间,维修车间主任马玉生正带着徒弟沙依都拉木·阿木奴拉,通过PLC自动化控制系统为生产线设备做“体检”。
刚入职时,沙依都拉木想象中的检修工作是“满身油污、一身土”,实际接触后才发现,车间设备大多实现了智能化,检修方式也已完全不同。马玉生打了个比方:“现在就像孩子们用的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系统会自动显示故障点,不用再一步步摸索,省时又省力。”
2010年,新铝铝业落户昌吉高新区福建工业园,2012年6月生产线正式投产,主要生产传统铝型材。当时45岁的马玉生凭借电工维修经验应聘进入公司,成为一名机械维修工。他回忆道:“我刚来时公司只有一个挤压车间,设备和工艺都比较传统。”
昌吉高新区自2010年底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后,在政策、科技与研发等方面获得多方支持,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也为新铝铝业的成长注入强劲动力。到2016年,企业已拥有挤压、喷涂、氧化、复合等6条生产线,产品从最初的门窗、幕墙等建筑型材,逐步扩展至现代高端铝制品,种类从70多种增加到上千种。截至目前,公司可生产铝型材产品2000余种。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85亿元,产品占据新疆市场份额50%以上,销往国内多地并出口哈萨克斯坦。
“企业充分享受了国家支持‘专精特新’‘智改数转’等政策,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马玉生表示。在发展过程中,新铝铝业每年将营业收入的5%投入研发,先后获批成立自治区铝型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铝型材创新中心等平台,承担各级科技项目7项,获得授权专利70多项,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称号。
伴随企业壮大,马玉生也迎来个人成长的黄金期。他珍惜每次学习机会,认真参加业务培训,积极向专家请教,将钻研精神转化为创新成果。近年来,他共获得“铝线打捆机”“新型铝型材氧化处理设备”等33项专利,被同事们称为“发明大王”,荣获“庭州工匠”称号,所带领的维修车间连续五年被评为公司“科技创新团队”。
“从普通机修工到‘发明大王’,我想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马玉生感慨道,“国家鼓励创新,企业提供平台,这才有了我们个人的进步。”